2000年的,当史玉柱提出“免费网游”营销概念的时候,以卖点卡和时长的网游公司对此不以为然,免费网游随之开启了互联网第一个成熟商业模式。2003年左右,当马云希望在中央台为阿里巴巴做广告的时候,其口中的电子商务被认为是传销,短短几年之后,电商大幕拉开。回顾每一个巨量互联网市场,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巨量市场模式在发展初期,都处于‘迷雾’之中,随后迷雾才逐渐散去,不仅是网游、电商,包括手游、社交都是如此,但是,巨量的P2P融资平台身处的却不是迷雾,而是‘雾霾’。
“处于大雾中是幸运的,如曾经的巨人、阿里、新浪微博,因为大雾会散去,未来会明朗,但是处于‘雾霾’中则就没有那么幸运,因为‘雾霾’的笼罩时间是从早到晚”,投融界该观察员形象比喻道。
“雾霾”中的P2P
在互联网领域进行投资,选择一个细分行业是否值得投资,有这样几个关注点。
一是看两三年内该行业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因为互联网进化非常快速,两三年内如果没有“名堂”,其模式就值得怀疑。
二是看细分行业内企业的数量。互联网成长特点之一就是“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如果两三年时间,业内还是存在着大量的竞争者,是否投资也需要考量。
三是看行业的政策的风险。对该行业的监管政策或者支持政策是否已经明确。不明确的行业尽管政策,往往是企业的“当头一棒”,例如百度的医药广告、盗版的快播,都遭遇过监管危机。
但是,P2P融资平台从2013年开始出现,时至今日,发展了也有两年时间,但是却全部违背了以上三条。
首先,监管未明。针对P2P监管,是应该纳入传统金融监管体系,定门槛、定收益、定风险?还是应该制定新的监管体系?目前还难以看到监管的大方向。而已经在推行监管的P2P,或是出于风险考量,或是进行监管初级尝试,大量的P2P仍然处于无监管的状态。
其次,格局未明。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史,没有一个巨量的互联网细分行业拥有如P2P行业一般的平台数量,并且近半的平台都处于同一水平。根据投融界获得的数据,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P2P平台数量1600家,当年新增平台900家。
最后,前路未明。最终P2P融资平台会呈现一个怎样的形态?是实体金融系统的补充?还是取代银行的地位?抑或是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关于P2P未来的方向,很多P2P平台自己都无法说清楚。
尽管处于‘雾霾’中的P2P依然迷茫,但是在‘雾霾’之中,也出现了一些亮光,这些亮光,或许就是P2P走出“雾霾”的出口。
“雾霾”中的亮光
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前两个月,P2P行业内发生的三件事情应该引起注意,这些事件或许就预示着P2P平台的未来。
第一,银行介入P2P平台。银行系介入P2P行业主要三种方式。一是自己设立P2P平台,例如包商银行的“小马bank”;一种是作为股东控股P2P平台,例如平安集团陆金所;还有一种就是为P2P平台进行资金托管,例如民生银行就开展了此类业务。不同的介入方式,与P2P平台结合程度虽然存在差异,但是银行入主P2P,至少能够对P2P风险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毕竟这是银行的专长。
第二,公募基金经理辞职进入P2P创业。2015年年初,在资本市场,出现了大量顶级电商人才以及公私募人才的离职潮,并且多是电商骨干和公私募经理人,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P2P。公私募经理人一直都是资本市场的高手,在股票、债券、权证等资本市场呼风唤雨。这一类人进入P2P,或许表明一点:P2P平台的未来资金流向,或许部分将会转向资本市场。
第三,P2P平均收益率下降。P2P兴起之初的利率高达20%,随后降至15%,目前平均收益率已经降低至10%左右。有人认为,这与我国降息通道开启也有关系。如果降息继续实施,未来P2P收益率或许还会降低。收益率降低必然导致理财人员被分流。
收益下降、资金出口改变以及银行介入导致监管强化,这三点,对于P2P平台来说,或许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对于一直以来通过P2P进行融资的项目来说,P2P的吸引力或许已经不那么诱人,其与其它融资渠道会持平,例如通过银行贷款。对于理财用户来说,P2P已经不再是理财高地,不会那么狂热第争相进入,而是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理财方式和渠道。当然,P2P本身,是否能够走出‘雾霾’,开创一个明朗的未来,或许还有一段长路。
本文由烟台网站建设原创,转载请注明,谢谢。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