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晚,百度联手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了“AI科技与艺术之夜”的活动,其将传世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的其中两联分别谱成了20余秒的钢琴曲,从而实现了视觉呈现向听觉表达的转化。
值得一说的是在一部名为《天蝎》的美剧在第一季第八集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当下的音乐流行榜单中有一大半其实都是出自人工智能算法之手,并非音乐人的作曲,而发明该算法的天才工程师由于知道太多秘密,因此遭遇到了音乐公司的暗杀,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其反应的是人类依然无法认同机器可以像人类一样创作艺术。
那么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够取代人类作曲吗?未来的人工智能作曲将取代周杰伦吗?让我们通过此次百度的“AI科技与艺术之夜”再来看一下。
以下是该视频地址:
一,机器如何理解视觉音乐
为每一张图片生成音乐,百度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识别图片,根据图片和语义标签训练得到语义标签提取模型。
简单的说就是为每个图片打标签,以途中的山水画举例,其中有着高山、流水、孤舟等等物件,因此机器会对其打上这些物品的标签,除此之外,根据颜色的多少机器也会打上“黑色”、“灰色”等等标签,而这些标签本质上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每个词背后都与数据网络有着海量的连接,因此被称为“模型”。就好像人类说一个词所反映的不是词语,而是这个词语背后所折射的一堆词,在这点上人工智能识别图片的方式已经与人脑很相似。
第二阶段:曲谱生成,根据曲谱和歌词得到局部曲谱聚类模型、语义标签与局部曲谱聚类的相关性模型、局部曲谱聚类之间的相邻概率模型。
简单的说就是根据标签与已经采集到的音乐单元匹配,这些音乐单元分别是从各个名曲的曲谱中所截取,切分到了最小单元,最后通过深度网络神经算法将此前采集的音乐进行延展和整合,最终达到一体化的效果。
二,还有哪些可以应用的领域
私人定制音乐:
莎士比亚曾说如果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在说明基于每个人的经验、阅历的不同,因此对于艺术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与视角以及不同的共鸣,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对于艺术的偏好更是不尽相同,如欧洲偏好油画,中国偏好水墨等等。
因此,私人定制音乐可以满足不同地域、文化、阶级对于一幅画的不同感受,通过收集这些国家居民的文化、教育、个人经历,就可以通过同一幅画作,为每一个人演奏出不同的音乐。这之中有着极大的想象力,今日头条的新闻推荐阅读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正式因为其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而私人定制音乐则可以满足大众千人千面的审美视听需求。
为视障人士作曲:
对于先天残障人士而言,其最大的痛苦在于无法看见这个世界,更不用提欣赏艺术,而人工智能作曲则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耳朵去“看”这个世界,基于大数据的人工合成,人工智能可以更为准确的表达出“太阳”、“月亮”、“星星”这样让他们难以想象的东西,这对于视障人士来说是一个巨大福音。
AR\VR游戏结合:
此外,当前如火如荼的AR以及VR也同样可以应用人工智能作曲技术,尤其是AR游戏,多变复杂的线下环境不可能有统一的音乐与游戏适配,而配合环境变化,像变色龙一样的音乐将会给玩家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而目前《pokemon go》这款虚拟现实游戏的火爆则也意味着AR市场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
三,技术正在如何改变艺术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其将留声机定义为“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他考虑的仅仅只是想把人类的讲话录下来,但是没有想到的是, “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中的“说话”并不是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被用来录用各界名流的音乐演出,而随后“留声机”逐渐进化成了“唱片机”,“留声机”这一名字反而成为了“唱片机”的早期代言,这是让爱迪生极为意外的事情。
事实上,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从来如此,技术的诞生仅仅只是为了解决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是为了艺术创作而准备,但是最终艺术总能将技术为自己所用,目前所有的艺术活动都已经离不开任何电子设备。
此次人工智能的作曲其实也同样如此,技术一直在帮助艺术走的更远,更多元,古人会为每一幅画题诗,让这幅画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加多元,而我们则通过为每一幅画作曲,让同一件艺术品得到更多人的欣赏,这是一个趋势。
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未来的人工智能作曲是否将取代周杰伦呢?我认为暂时还不会,因为以上的原理都在说明人工智能技术是在视图理解人类并制造确定性,但艺术则需要在理解人类之上制造不确定性。
因此,人工智能能够做的是帮助周杰伦更好的创作,而明星公司追杀天才工程师的事情暂时也只能出现科幻电影中吧。不过人工智能能够对艺术所能够产生的帮助,将会远超从前,看图作曲只是第一步,我们值得期待很多。
作者微信公众号:“首席发言者”(shouxifayanzhe)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