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Facebook的用户量只有1亿人,那一年巴拉克•奥巴马在自己的总统竞选活动中,选择利用Facebook这个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造势,当时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所有人并没有担忧Facebook政治上的影响力,反而在欢迎鼓舞的同时拥抱新技术。
9年后,Facebook的用户量已超过20亿,用户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技术在释放人类生产力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问题——数据泄露和隐私安全。
触发导火索的事件是上月底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泄露了Facebook超过5000万用户信息数据。有媒体甚至指出,泄露的信息被用于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选结果。
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安全泄露问题被上升至关乎国家选举的政治问题。这两天,马克·扎克伯格不得不出席国会接受议员的提问,为了表示尊重,他脱掉了那身标志性的灰T恤,换上西装系上了领带。
随着剑桥分析事件的发酵以来,Facebook市值已经跌去了近两个微博(超过500亿美元),扎克伯格对于每个提问都小心翼翼,一方面避免落入议员挖好的陷阱当中,一方面还得表现轻松幽默的状态呈现给全球用户和投资者,至少目前看来一切还在可控范围内。
甚至,扎克伯格开玩笑的说,自己的账号都泄露了。
一、机智回答,Facebook收涨4.5%
北京时间4月12日,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在两天时间里回答了近100位美国立法者10个小时的问题,从股市反映看,市场对扎克伯格的表现给予了正面回应。
在听证会之初,Facebook股价还跌0.4%,但此后回涨,在三大美股股指集体收跌的形势下,最终收涨0.78%。尤其是在本周二Facebook收涨4.5%,创将近两年来最大单日涨幅。
不得不佩服这位市值超过5000亿美金公司的掌门人,两天时间里每日接受连续五小时的连环审问,但他的思维依然敏捷,甚至可以说几乎已经做到了滴水不漏。
听证会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民主党籍议员巴特菲尔德(GK Butterfield)提及了Facebook以及科技行业缺乏多样性的问题,他提问:“你会亲自召集科技行业的首席执行官会议吗,以便研究一项战略来增强你们行业的种族多样性。”
扎克伯格回答道:“这是一个好主意,我们后续会关注的。”这个回答既避免了谈及敏感的种族问题,又符合平时呈现的阳光呆萌程序员形象。
这群见惯了财权斗争的议员非常擅长连续发问,比如德克萨斯州联邦参泰德·克鲁兹(Ted Cruz)提出:“对用户来说,Facebook是一家技术中立的公司吗?”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了关于政治派系的陷阱,还好扎克伯格敏锐嗅到,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去介绍Facebook的公司定义。克鲁兹没有就此打住,他一再强调:“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回答‘是’或‘否’就可以了。”
但扎克伯格打定主意要在这个问题上打太极。他一再表示,Facebook的宗旨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一家看重用户利益的公司。克鲁兹连续打断了扎克伯格三次,都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个“简单答案”,只好作罢。
还有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的问答——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绵里藏针地提问:“你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面对这个问题,扎克伯格显得有些犹疑。对于Facebook这样的社交巨头,如果他说没有,那么必然会面临垄断的指责。最后他给出的答案是,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说,因为很多大型的互联网公司都和我们的业务有重叠,硬要举例的话,有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这四家。
但格雷厄姆却并不想就这么轻易放过他。
“美国人平均用8个App来和其他人通信,分别是什么呢?”
“从短信类,到电子邮件类,到……”
“跟你提供的服务完全一样吗?”
“这个,我们有提供很多不一样的服务。”
“所以你不认为你们是一家垄断企业对吗?”
“我觉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回答引起了一片笑声,也博得了大家对扎克伯格的好感。在雪球上,还有网友力挺表示:小扎务实,干净,纯粹,还略带幽默,Facebook前途无量!
二、将利用AI技术检测用户发表的内容
扎克伯格的“求生欲望很强”,他在问答中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只要是‘正确的监管’,Facebook都会欢迎,并且愿意同政府进行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监管计划。”
尽管他很清楚地回复了大部分的提问,甚至获得了一些笑声,但还是他回避了一些问题,包括欧洲更加严格的消费者隐私权法律是否应该适用到美国;Facebook在App之外是否还在追踪用户的上网行为;如果我删除Facebook,Facebook会多久后删除我的数据等提问。
这个时候他有一套通用的回答词,比如“因为我不具体管理这件事,所以不能给你确切的答复”,或者是“我们有很多复杂的机制,短时间内很难解释清楚,随后我的团队将跟进此问题”。
扎克伯格称,“Facebook正在经历一场哲学意义上的转变。”
2004年成立之初,Facebook提供的服务是帮助人们相互连接获取信息,那时整个团队都把精力放在了创造工具上。而且因为条件受限,没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检测用户发表的内容,所以关于不当言论的处理基本上都是通过临时反应的方式来执行——也就是接到用户举报再进行人工审核。
但自从一系列关于假新闻、数据隐私泄漏、外国势力干涉大选等丑闻爆出后,Facebook发觉仅仅构建工具是不够的,必须要采取更为主动的行动,来确保这些工具能够用于良好的目的。
现在,Facebook正在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用来主动识别某些不良活动,并为审核团队将疑似内容标记出来。与此同时,作为尚不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补充,Facebook准备将安全和内容审查团队的规模扩增至两万人。
然而确定何谓仇恨言论相当不容易,因为语言非常微妙,想要界定诽谤、侮辱和正常的情绪宣泄相当之难。更何况Facebook的用户们遍布全球,使用的并不止一种语言。
不过扎克伯格表示,在例如恐怖主义宣传这样重点关注的的领域,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相对完善,能够成功定位到此类言论并实现迅速删除。
“Facebook上99%的有关于ISIS和基地组织的内容在被用户看到之前,都被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定位删除了。”
但至于煽动性的仇恨言论,扎克伯格称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这还是在乐观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才有望识别出人类语气的细微差别。
在此之前,这方面的审核依然会处于一种被动的举报-人工干预-删除的过程。为了避免人工审核团队受到主观臆断的影响,扎克伯格称,Facebook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力图使团队站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
不难发现,扎克伯格将人工智能视为解决审核的未来解决方案,实际上他在10个小时的提问中多次提及这点。
三、Facebook事件为中国企业敲响警钟
相比国外严肃的国会问答,国内大多数人似乎还是抱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来看待Facebook数据泄漏的问题。
微博、朋友圈在广泛转载一些好玩的问答部分,比如参议员丹·苏利文问:“从一个大学宿舍里长出一家巨型公司,这种事是不是只有可能发生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
扎克伯格茫然答道:“大部分在美国吧,但是中国也有一些很强大的互联网公司……”
“对。但你应该回答‘是’……“苏利文不等扎克伯格说完,就马上补充道:“我在帮你呢,好不好……回答‘是’行么?谢谢。”——全场再度爆笑。
这次事件毕竟还是发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除了媒体和政府,极少有人持续跟踪关于安全数据泄漏问题的讨论。
实际上,早在2018年3月26日,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就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认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可以更开放,用隐私来交换更多便利。言论一出立刻受到了网友们的质疑。
相较之下,严格执行隐私政策的苹果则显得靠谱许多,库克早在多年前就曾明确反对过利用用户信息赚钱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大潮从PC转入移动端之后,因为交互界面有限,用户对某一个APP常会产生黏性,一点细微的差别就会引发用户流动。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每个领域中仅有一家独大,垄断现象更为加剧。
中美两国的互联网公司们,在极速扩张的过程中,总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把道德和社会影响层面的修正往后放。尽管移动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但依然算是新兴技术,监管层理解并做出反应也需要时间。
在这个时间差当中,互联网公司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略地,留下了一地鸡毛。在美国,Facebook已经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作为解决审核的未来解决方案,在中国,掌握了天量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帝国们又将如何应对?
让我们期待时间的答案。文/三禾田君 GPLP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