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微信AI搜索被指“强行开盒”:名字成了数据入口,腾讯回应“仅用公开信息”

 2025-07-02 17:37  来源: 互联网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阿里云优惠券 先领券再下单

当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出现一个人的名字,它会自动变成蓝色链接,点击即可查看AI生成的“个人简历”——这一微信新功能让不少用户感到被“扒光”在互联网上。

近日,微信新上线的“AI搜索”功能陷入隐私泄露争议漩涡。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当微信公众号推文中出现本人姓名时,名字会自动变为蓝色超链接,点击即可浏览由AI自动生成的“个人简历”页面及所有涉及该姓名的历史推文。

“确实可以根据名字查到很多个人资料”,一位网友在尝试该功能后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人测试验证,有关微信AI“强行开盒”(指未经同意公开他人信息)的质疑迅速发酵。

对此,腾讯公司7月2日向多家媒体回应称,AI搜索仅整合公众号及互联网公开信息,不会使用用户隐私数据,并表示将根据用户反馈优化体验。

01 一键触达的透明人:名字成了数据入口

当温女士在阅读一篇行业分析文章时,意外发现文中自己的名字呈现为醒目的蓝色链接。点击后,一个由AI生成的“个人简历”页面展开,不仅列出她的职业背景,还聚合了所有提及她姓名的公众号文章,其中包含一篇她早已淡忘的早期采访。

“感觉像被当众扒开过往记录,”她在社交平台上写道。这一体验迅速引发用户广泛测试,许多人输入自己姓名后惊讶地发现,微信AI能够检索出大量关联内容。

从技术角度看,该功能疑似基于公开文章进行语义聚合和人物关系梳理,构建出“人物知识图谱”。PChome分析指出,这种设计本意是提升内容检索效率,但在未经用户授权前提下,将姓名直接关联到信息索引,引发了隐私越界的担忧。

更令用户不安的是链接的强制性。只要姓名出现在推文中且全网无重名时,系统就会自动生成链接,用户无法预先选择是否启用此功能。

02 腾讯紧急回应:技术原理与隐私边界

面对迅速升温的舆论,腾讯公司在7月2日作出统一回应。官方声明强调,AI搜索的数据源严格限定于公开渠道:“为了丰富用户搜索体验,微信搜索此前通过接入DeepSeek和混元等大模型推出AI搜索。AI搜索仅整合公众号及互联网其他公开信息,不会使用用户隐私信息。”

据官方资料,今年2月微信开始测试“AI搜索”功能,接入DeepSeek-R1模型的“深度思考”服务。当时微信派明确表示,大模型可以提升搜索的智能化和精准度,但不会涉及朋友圈、聊天记录等个人信息。

腾讯解释称,通过大模型技术,系统能更好地理解用户搜索意图,分析和处理复杂查询内容。在用户搜索人名时,AI会自动梳理散落在各公开内容中的信息片段,生成结构化摘要。

对于“开盒”质疑,快科技特别注释道:“开盒”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流行语,特指在网络上公开曝光他人隐私的暴力行为,通常涉及搜集并公开个人敏感信息。

03 公开信息的聚合悖论:技术便利还是隐私侵犯?

争议的核心在于:聚合公开信息是否构成隐私侵犯?法律界人士指出,虽然单一公开信息可能不构成隐私侵权,但系统性聚合可能产生质变。

“当技术应用缺乏明确边界时,便利性就可能异化为侵入性,”IT手机世界在评论中指出,名字自动链接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授权的信息聚合行为,即便数据来自公开渠道,这种“智能联想”也可能逾越合理使用范畴。

网友的实际测试加深了这种担忧。有用户发现,通过该功能不仅能检索到个人职业轨迹,甚至能找到当事人不愿提及的早年记录。这种“数字记忆”的永久性,与人类自然的遗忘机制形成尖锐冲突。

争议并非孤例。此前微博的“智搜”功能也因用户搜索ID便可获取完整发言历史而遭质疑,随后微博紧急调整功能,“力求避免呈现造成用户不适的内容”。这些案例共同指向AI时代的数据伦理新课题。

04 隐私自卫指南与平台责任边界

面对隐私担忧,有技术人士建议用户可通过设置限制数据收集:在微信支付及服务的“隐私保护”选项中,手动关闭默认开启的“个性化推荐”和“营销推送”服务。但这一操作对阻止姓名链接生成是否有效尚不明确。

更深层的解决方案需要平台方参与设计。行业观察者建议,微信或可借鉴 “选择加入”模式,让用户自主决定是否启用此类功能,而非强制默认开启。

“数字社会的成熟,需要建立更精细的隐私保护机制,”评论指出,“技术公司应当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在创新与克制间寻求平衡。真正的智能不应只是技术的胜利,更应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这种平衡的紧迫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尤为突出。当欧盟实施严格的GDPR数据保护条例,中国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当下,大型科技平台在部署AI功能时,亟需建立更周全的隐私影响评估机制。

05 技术双刃剑:效率与尊严的永恒命题

此次争议折射出数字时代的基础矛盾: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率提升与个体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张力。微信AI搜索确实展现了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理论上可提高专业人士的社会可见度,但未经控制的实施方式引发了普遍焦虑。

“科技进步本应为用户带来更便捷体验,但若缺乏边界与合规意识,便容易走向‘技术反噬’”,观察者网风闻社区的评论警示道。在AI时代,平台企业亟需重新审视个人信息使用范围,在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赢得用户信任。

腾讯在回应中承诺“将进一步优化AI搜索的使用体验”,暗示可能进行功能调整。最终方案能否兼顾技术效用与隐私尊严,将成为检验平台责任感的试金石。

截至发稿,微信尚未公布具体的功能调整方案。法律界人士指出,虽然腾讯强调数据来自公开渠道,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同意,而自动生成个人资料页的行为显然超出了“为订立合同所必需”或“为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的豁免范畴。

数字时代的透明化浪潮不可逆转,但如何在技术便利与隐私尊严间建立缓冲带,考验着每个平台的社会责任感。正如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的发问:“当最后一个隐私角落被算法照亮,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成为‘透明人’的准备?”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ai技术
ai搜索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