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IT业界 >  正文

从大制作到竖屏剧,视频巨头们新动向的驱动力何在?

 2019-07-10 16:43  来源: 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推荐】海外独服/站群服务器/高防

文/东方亦落

7月9日,猫眼娱乐举办了“2019猫眼全文娱战略升级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名为“猫爪模型”。

从图片来看,猫的每个爪子上都有一个领域,猫爪模型就是要组建票务、产品、数据、营销、资金五大平台,通过它们兼顾电影、剧集、短视频、现场娱乐等各个方面,打造全文娱产业链。另外,此前与腾讯合作的“腾猫联盟”也在此次发布会上正式启动,依然是为了打造全文娱产业链。

最近,网上有消息指出优酷分拆会员部门,但优酷COO庄卓然表示,并不会将会员团队和短视频团队分拆出去,相反还会进一步加强会员战略,希望“以用户为中心组织内容、编排内容,用稳定的结构应对单一项目的不确定性”。

从视频巨头们的举动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文娱方面的重视,而提起“爱优腾”的名号,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手笔、大制作。不过从近期各家的动向来看,巨头们似乎并不是“全心全意”扑在“大制作”上的,除了“大手笔”之外,各家似乎对“短平快”的内容也情有独钟。

一、从大制作到短平快的“竖屏剧”,巨头们都经历了什么?

如今的“爱优腾”,是公认的三大互联网视频平台。然而名号响亮并不代表一片坦途,事实上,“爱优腾”常年被成本高、连年亏损的问题所困扰。

从2015年至今,爱奇艺的营收规模在迅速扩张,然而净利润亏损数额也在扩大。到2018年Q3,爱奇艺亏损达到31亿元,同比增加3倍。而优酷所属的阿里“数字媒体和娱乐业务”部门在2018年Q3亏了48.05亿元,同比增长15亿元。腾讯视频倒是没公开这方面的财务数据,但从“同行”们的状况也可以想象得到并不乐观。

按理说视频三巨头每年的进项并不少,为何还止不住亏损呢? 其实大手笔就意味着大投入,每年光是版权费和自制内容的成本就已经很高了。就说《甄嬛传》和《如懿传》,虽然都是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IP,可相隔7年版权费就涨了30倍。这还不是个例,剧集卖给网络视频平台的价格已经涨到电视台的3~4倍了,曾于2017年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腾讯以1.78亿元得到了网络独播权,但卖给东方卫视的价格是5869万,而卖给江苏卫视才5610万。

其实都不用看这些大制作,现在稍微有些流量基础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一集都能卖出个几百上千万的价格,可平台还是不惜财力地买入,因为提升用户粘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一些制作方急功近利,拿到IP之后只想迅速赚钱,为了缩短拍摄周期粗制滥造,最后拍出的作品质量偏低,原著粉颇为不满,路人也不感兴趣,反而让用户更容易流失。

当然,这并不会让视频巨头放弃大制作,因为在这些剧中也不乏爆款,但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终归是不明智的,因此巨头们必须找一个更易吸引流量、制作周期更短、变现更有把握的稳妥方法,于是竖屏剧受到关注。

今年3月,爱奇艺公布了专业短视频付费分账模式,主要针对4~10分钟的竖屏剧。

早在2018年11月,爱奇艺就推出了竖屏剧《生活对我下手了》。该剧内容贴近生活,有来自开心麻花团队的知名艺人加盟,播放期间引发全网热议,在众多榜单中位置靠前,热度值超过200万,相关阅读量超出1.3亿,一些关于剧情的子话题累计阅读量达到了8亿以上。

腾讯旗下的Yoo视频也专门开辟了竖屏频道,推出了《我的二货男友》等多部竖屏剧。优酷也在今年6月推出了竖屏电影《直播攻略》。

可以看出,各大视频平台对大制作的热情还在继续,但也逐渐对竖屏剧青睐有加,这看似“矛盾”的策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它们又是否可以“共存”呢?

二、左手大制作,右手竖屏剧,视频平台新动向原因何在?

通常情况下,大手笔的投资提升了挣大钱的可能性,但随之提升的还有风险。当然对于入局文娱产业已有一段时间的巨头来说,投资成功的案例还是不少的。最近的事例应该是阿里影业参投的电影《绿皮书》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也让阿里影业着实露了一次脸。

但生意场上瞬息万变,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看走眼呢? 在文娱圈就更是如此,本来一个很好的IP,由于各种可控不可控的因素,最后拍成“烂剧”的事情也不在少数,不仅口碑扑街,用户对平台的粘性也大幅下降乃至流失。这种情况在热度过高的互联网行业总是难免,所以视频巨头们将目光转向内容自制,竖屏剧就成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当然竖屏剧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起源于微电影、微网剧。早期比较有名的是《万万没想到》、《*丝男士》等。

2014年的网剧市场上,一集时长10分钟~20分钟的短剧占比27%,而10分钟以内的短剧比例达到了44%,人们对于短剧的偏好初现端倪。不过那时的剧集播放方式依然是横屏,后来移动互联网发展愈加迅速,各种移动终端普及,尤其是手机普及率更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随之崛起,培养了用户以竖屏观看的习惯。

以抖音为例,到去年10月为止,抖音日活突破2亿,月活突破4亿,不少头部短视频团队视频播放量都已有几十亿,而抖音主打的就是竖屏模式。快手在今年4月推出了“小剧场”板块,将平台上的短剧集合起来,方便用户观看与订阅,其内容包括都市、校园、古风、励志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曾经的视频行业,网剧频出爆款、IP热度居高不下,可近来网剧创作渐显疲态,IP改编也鲜有佳作,值此关口,竖屏剧的崛起是意外之喜也是必经之路。尽管横屏一直是观看影视作品的主流方式,但随着观看设备的变化,加上短视频平台培养的用户习惯,改变了此前的“主流”,那么制作方与平台的策略自然也会转变,毕竟这是一个做生意以用户为核心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中的内容行业更是如此。

视频由“横”到“竖”的变化,与技术发展也不无关系。 5G时代的到来将给所有同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带去颠覆性的转变。低画质、卡顿都将成为历史,毕竟在5G网络下,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1秒,而且资费也在大众的承受范围之内。这无疑是给竖屏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人们可以更加不受地点限制享受竖屏剧带来的快乐。

另外,竖屏剧更容易占据用户的碎片时间。不仅是因为它能随时随地观看,还因为它能给用户带去更优质的体验。传统的影视剧现在也能在移动终端观看,但是时间太长,并不与移动设备适配。而且在2016年,观众对于45集以上的电视剧的弃剧率就达到了47%,2017年这一比例增长至50%,2018年则达到了56%。

这样看来,今年这一比例仍会呈上升趋势。似乎百分比增长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但大平台用户基数大,所以由此造成的损失不能忽视。况且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大型网络视频平台就是看长剧的地方,抖音、快手这类平台更适合看短视频。

可见,视频巨头做出转变迫在眉睫。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短视频平台培养了用户随时随地看视频的习惯,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短剧能让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与文字、图片等形式相比,短视频在相同时间内能够传递更多信息量,并且传递方向更为精准,这对于很难集中精力和拿出大把时间的现代人而言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而短视频能够带来的感官冲击也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让热点话题的产生与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诸多优势让竖屏剧的崛起变得合情合理,也吸引着巨头们入局,竖屏剧很可能成为互联网视频的下一个“风口”。然而面对这个风口,一味地将“横屏”变成“竖屏”似乎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三、用户们需要的仅仅是由“横”到“竖”的转变吗?

互联网中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出现了一个“风口”,就有许多平台和机构拼命想要挤进去。然而无数事实证明,不是谁都能在风口上飞起来的,起码先要看看风口是否合适,还得想好如何把握住机会。

竖屏剧这个“风口”亦是如此。竖屏剧是当下视频市场对于“短平快”风气追求的一个产物,大制作的弃剧率居高不下、5G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时间愈加碎片化,这些都给短小精悍的竖屏剧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快手、抖音等平台日渐火爆,其内容多来源于用户,即使没有精良的制作,但在内容上却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而有了资本介入、大平台加持的竖屏剧则多由专业班*作,内容也更有针对性,发展空间也就更大。

但是正如所有的互联网行业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一旦火热起来,产品在质量上便会良莠不齐,内容行业更是如此。 一些只以牟利为目标的团队会以竖屏之名,制造一些质量上并不精良甚至达不到标准线的内容出来,以为只要符合“竖屏”的标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然而竖屏剧的核心并不在于屏幕的横竖,要知道,人们之所以喜爱竖屏剧,并不只是因为它观看方便或是时间短,最核心的吸引力还在于内容。有创造性并且能带动情感引发共鸣,这才是人们所需要的。

如几年之前被热议的《我不是潘金莲》,在拍摄的时候就别出心裁地在一部分内容中采用了圆形画框,这确实也为该片带来了一些关注,但那也只是暂时的,最后大家讨论的焦点依然落在了内容上。而近来火爆的《长安十二时辰》集数依然不少,还是传统的横屏,但也成了全网讨论的热点,并不全是因为出演者可以带去流量,而是因为该剧的内容制作颇为用心。

对于看剧这件事情,乃至互联网中的所有内容行业,用户固然是希望观看形式愈加方便,画面愈加精良,但最终的需求都要落到内容质量上。视频巨头们对于竖屏剧的“偏爱”,可以看作是在大制作烧钱、连年亏损的境况之下找到的一个“缓冲”之道,是内容自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归根结底,不管是篇幅可观的大制作还是短小精悍的竖屏剧,不管是专心做一种形式还是想要各方兼顾,都需要踏实地做好内容,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才可能在风口上起飞。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