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卡住先进芯片的脖子之后,狂飙突进的华为手机戛然而止,从云端跌落,两三年过去了,华为手机现在都还没有恢复元气,重现昔日辉煌,目前全球市场份额约为2%,勉强维持着这个品牌在手机行业的存在。
这种情况直接造成了华为消费者业务队伍的不稳定,业内不断传出有精英离开华为,或自主创业,或加盟其他团队的声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一种双向选择:市场不振的华为消费者业务需要精兵简政,开源节流;经营和技术精英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部分人才离开华为,另谋出路,属于正常现象。
但我们还是被一个小道消息惊呆了:据说,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著名的“大嘴”余承东要离开华为,加盟小米,跟随雷军一起造车。
虽然华为内部与当事人余承东和雷军对此消息没有正面回应,但在业内却被传得沸沸扬扬,就像已经确定了一样,就差他们亲口承认了。
1969年的余承东,1993年加盟华为,从一个愣头青到职业生涯接近尾声,余承东把自己最年富力强的年华交给了华为。有朝一日离开华为,加盟其他企业或者进行自主创业,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梳理各类消息,余承东加盟小米,掌管造车,可能性又平添了不少,虽然是小道消息,却是“有鼻子有眼”,不得不让人遐想联翩。
华为也在进军汽车业务,余承东就是掌管这一块的。但华为进军汽车业务,与华为造车是两个概念,华为将自己定位为“做汽车行业的一级供应商”,为其他汽车企业赋能,而不是自己下场,跟汽车企业脸红脖子粗地展开竞争。
余承东对2C市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年华为手机发展壮大,余承东功不可没。如果不是美国恐慌了,利用国家机器,对华为手机卡脖子,相信华为手机已经干掉了苹果和三星,登顶世界第一了。自从手机业务被废掉最强武功后,余承东这个大内高手,英雄无用武之地,老感到身手施展不开来。
为抵抗美国卡脖子传递过来的寒气和压力,华为不得不向死而生,另辟蹊径,将汽车业务提到了重要日程上来,但言华为造车尚早,华为不做2C,只做2B,为其他车企做嫁衣裳,进行赋能。华为立足于科研创新和ICT技术领先优势,只做新能源动力系统和电子配套系统,即在新能源动力和智能驾驶两个方向寻求突破和合作,自己不下场造车。
外界以及华为内部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对华为来说,这是一块新蓝海,值得投入,值得搏一把。他们希望华为多快好省,化繁为简,能够直截了当地推出华为汽车品牌,就像华为手机一样,以弥补华为手机被美国卡脖子后留下来的业务和业绩空白。
不用怀疑,如果华为造车,当然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品牌,实现异军突起,创造出比消费电子业务板块更大的业绩增量——但很遗憾,这不是华为进军汽车领域的初心,进军汽车行业,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希望华为步伐慢一点,悠着点,把造车的基础筑牢夯实后水到渠成,而不是盯着眼前这点绳头小利和一时得失。
如果华为那么快推出自己的整车制造,对其他汽车合作伙伴的商业合作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已经有企业这样表示自己的愤怒情绪了——3月27日晚,广汽集团突发公告,宣布与华为的合作生变,二者在AH8项目上的合作,由广汽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广汽自主开发;华为与另一合作伙伴北汽极狐的合作也出现了问题。不得不说,这些车企突然中断与华为合作,可能跟华为造车的坊间传闻不无关系。
这对看重产品质量和生态链的打造的华为来说,是极不愿意出现的。如果华为推出整车,直接与汽车企业展开竞争,那就不会有汽车企业愿意跟华为合作了,华为进军汽车行业,立志做“一级供应商”的初心就没法实现了。所以,两年多前,华为签发过一个有效期为三年的文件,明确指出“华为不造车”。眼看三年大限将至,华为造车呼声再度甚嚣尘上,3月31日,任正非再次签发了《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强调“华为不造车”,并且不允许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出现“华为”或“HUAWEI”标识,文件期限为五年——任正非残忍地用公文形式切断了华为内外对华为造车的热情呼吁和热切期待。
当然,这纸公文,对掌管汽车业务板块的余承东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作为这块业务的舵手,余承东认为,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手机从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一样的变局,是一个突击切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希望华为牌汽车越快上路越好。所以,余承东成为华为内部推动华为造车的代表性力量,并为此不惜打擦边球,允许问界使用华为LOGO。可是现在,华为文件也明确把这种打擦边球的空档给堵死了,这让余承东入职华为以来遭遇了最尴尬的时刻。鉴于此,余承东心里没有其他想法,不起波澜,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余承东是与世无争,心如止水的得道高僧。
余承东的判断是对的,目前的汽车行业正处在从传统汽车向新型汽车转型的关键时期,是新入局者的千载良机。这个转型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新能源;二是智能化。特斯拉和中国造车新势力,尤其是与华为同在深圳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龙头的比亚迪,让余承东强烈意识到了这种趋势的发展洪流。这股洪流是一个火山口,余承东每天都坐在上面被炙烤,所以,面对内部不让他造车的压力,余承东心不甘情不愿地在内部论坛上留言:“对一个行业,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记一下,若干年后再来看吧!”
虽然小米不及华为有技术实力和沉淀底蕴,进军汽车行业也落在华为后面,但年轻人雷军想赚快钱,市场反应快,敢下手,最重要的是,雷军看到了汽车行业发展演变趋势,也下定决心了,在准备造车,他甚至高调地宣布花一千亿用来造车。
小米造车没有华为那么多顾虑,雷军没有任正非那样考虑深远,需要平衡合作伙伴利益和情绪。从小米商业模式不难看出,小米做生意,主要做2C,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成长成熟起来的,而不是华为那样2B,把生态链打造好,把服务工作做好。
小米雷军和华为余承东,曾经互为对手,尤其在手机上,他们知己知彼,惺惺相惜。小米手机风光无限的时候,华为手机还没有起来;之后华为手机后来居上,风光无限的时候,小米手机亦步亦趋,做了华为手机的小跟班;再后来,华为手机被美国卡脖子,小米手机才迎来了翻身机会。这个手机江湖风云突变的过程,让雷军见识了余承东的能力——作为对手,雷军对余承东是既爱又恨的;如果能在一起共事,那是雷军心向往之的。据说,他们既是对手,又私交甚笃。作为手机行业的带头大哥,雷军是比较惜才爱才揽才的,很多其他手机企业当年的英勇善战的骁将,都被雷军招揽了过来,并委以重任。但不得不说,无论是从金立招过来的卢伟冰,从联想招过来的常程,还是从小辣椒招过来的王晓雁,虽然能力很强,但在余承东面前,还是相形见绌——高飞锐思想认为,他们三个人的能力加起来,能跟余承东打成一个平手,就算不错了。小米要造车,光有雷军还不行,还需要“一个好汉三个帮”,需要更多的高手加盟,而余承东是最对雷军胃口的一个了。
也许,在华为和余承东顺风顺水的时候,雷军要招揽余承东,可能性很渺茫,但现在情况和形势变了。在被美国卡脖子短暂性废掉最强武功后,余承东好不容易看上了造车这个板块,从余承东公开场合发言申辩来看,他对造车是越来越有兴趣了——当然,任正非不让华为造车,也有手机被卡经验的借鉴和传递,他怕华为汽车做大做强后,遭遇与华为手机一样被卡脖子的命运,对美国来说,对华为汽车进行限制,可能比对华为手机进行限制更容易。作为一个战略大师,任正非不得不放眼未来,综合权衡,慎重考虑。
时不我待,月不饶人。现在进入造车行业,从趋势发展上来讲,是最好的时机;从余承东的自身条件上讲,也是最佳时机。余承东已经54岁了,正是出成绩,掌舵,奉献才华的时候——他也拖不起了,再过几年,机会就流失了,他年纪也大了。对余承东个人来说,如果要造车,现在是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了。按照华为文件规定,再过五年造车,那时候,余承东已经快六十岁了,即将迎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退休生活,那时候华为造车,基本上没余承东什么事儿了——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何况是人才济济的华为。
既然华为不让余承东造车,那加盟小米,跟着雷军一起造车,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十分难得,雷军和余承东会不会一拍即合,目前还很难说。由此看来,坊间盛传的余承东加盟小米,跟随雷军造车不是无风不起浪,一点迹象都没有的。尽管目前还是坊间传言,但太多实践和案例证明,流言往往会成为现实,所以,不到最后时刻,谁都不能说流言不可信。
华为内部,也许对这种流言加了一个注脚:华为内部对华为造车已经下了禁令,禁令很严格,大意是不管是谁,再提造车,那是要卷铺盖走人的,包括余承东在内。华为轮值主席、华为副董事长、华为CFO孟晚舟已经明确警告过余承东了:造车理念不改,将被开除。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一旦理念形成,要改变是很难的,何况心高气傲,能力过人的余承东?试问一下,如果余承东造车理念不改,因此被开除,那他投身小米,跟着雷军一起造车,是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去处?
2023年4月20日北京印象·曾高飞文学艺术馆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