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全球巡回举办的大型云技术盛会,AWS技术峰会2019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作为国内“首家IC上云”AI企业,嘉楠科技技术副总裁吴敬杰首次对外讲述如何在云端进行AI芯片开发。
进入2019AI芯片厂商开始不断纵深发展,其中除了市场、资本纵深的变化,引发AI芯片行业的格局变动,技术研发的纵深发展更是让AI芯片厂商开始全面比拼“内功心法”,整个市场平均水平不断上升。
上图:嘉楠科技技术副总裁吴敬杰演讲
从研发角度看,作为依托于传统IC开发而发展起来的AI芯片开发,依然与传统IC开发环境紧密相连,但是随着市场实景落地需要的变大,AI芯片无论是开发需求、研发方向,甚至是技术应用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时间,如何用最短的开发周期,最可控的成本,获得最有适于实景需求的AI芯片成为AI芯片厂商难以逾越的门槛。
经典IC开发环境下痛苦的AI芯片研发
在传统的IC开发环境里,典型的计算类型IC开发流程大致分为逻辑设计、仿真验证、自定义单元设计、物理设计、GDS out等七大流程,而这些流程如果全部完成,几乎每一个IC开发团队都会面临EDA峰值性能需求难以被满足,深工艺数据迁移的消耗成本,多项目并行发生的资源抢夺,非本地办公带来的效率影响,以及每一家AI芯片厂商无比担心的成本、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AI芯片的研发、开发周期进程,甚至会导致AI芯片的量产无法形成。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AI芯片初创公司虽然自称可以自造芯片,但是依然无法量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么面临这样的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厂商AWS通过与AI芯片厂商的联手,展现了AI芯片开发如何进行云端配合,让众人看到AI芯片开发的新可能。
上图:嘉楠科技现场展示AI芯片实景应用
国内首家“IC上云”企业
作为国内首家“IC上云”的企业,嘉楠科技无疑是AWS通过云端解决IC开发的最经典代表,这家AI企业从2013年推出110nm HPC处理器开始,2015年就早已实现28nm芯片量产。2018年更是实现了全球首个7nm芯片的研发成果,并成功推出RISC-V AI芯片勘智K210(KENDRYTE K210),目前已经在智能安防、无感门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能耗、新零售以及智慧农业等领域推出解决方案和落地应用。
从2013年公司成立至今,嘉楠科技的产品迭代研发的更新速度与量产能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其背后的核心武器就是对先进研发工具的利用,此次“IC上云”更是有可能带来全新的突破。
嘉楠科技技术副总裁吴敬杰在本次峰会上介绍,通过与AWS云端的配合,在云上进行IC开发,首先解决的就是峰值资源需求的场景需要。
嘉楠科技通过Jenkins 对接AWS的API, 在有新代码提交时启用AWS的Spot Instance, 在余量不足时启用On demand的EC2 Instance。而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自采设备造成的大量闲置运维成本,更是可以第一时间解决昂贵的CPU密集峰值需求。
另外,由于云上IC开发的易构建特性,可以让嘉楠科技在几分钟内在云上构建符合需求的网络,让企业更加专注于业务本身。除此之外,诸如AI客户开发环境,远程虚拟桌面,AI IDE,内部的云端训练资源,无一不可在云上解决。
吴敬杰表示,IC上云在安全和成本上,其实更加值得AI芯片企业关注。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用户安全、网络安全、存储安全还是密匙安全,目前嘉楠科技都已经做到了自控、可控、严谨的加密安全方式。
当然对于成本方面,吴敬杰也表示目前随着云端应用的深入和优化,已经可以做到与传统IC开发成本持平的基础上,拥有更多、更丰富的计算资源的优势。
IC设计上云成为未来新趋势
众所周知,在AI芯片这一上游领域,除了以GPU、FPGA等被少数巨头把持,以ASIC为代表的AI芯片厂商越来越多,而资本、市场纵深的探索,无不依托芯片研发、技术为基础,然而实景落地的需求,让AI芯片的热度传导到应用领域,以应用为出发点的“逆向开发”需求越来越明显,这对AI芯片厂商的反应速度、开发周期、成本控制、差异化等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
作为国内首家IC上云的企业,嘉楠科技展现了未来AI芯片的一种开发趋势,但同时也彰显了目前AI芯片的竞争加剧的现状。无论是想赢得客户,还是提供优势服务,甚至是构建生态,利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已经成为AI商业化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后疫情时期随着人们居家时间增多,家突破原有的居住功能,承载了更多社交属性。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悦己体验,希望家居空间更具设计感和个性化。例如,社交平台中分享的家装设计、网红出租房改造方案无不让用户们心向往之。
在近日闭幕的2022北京智源大会上,昆仑芯科技芯片研发总监漆维受邀参与“芯片前沿技术”专题论坛。围绕当前学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产业落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挑战,漆维与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杜克大学
前沿硬科技创业不是开科研机构,生存是第一要务,产品落地是王道。事重要,人更重要。这是后摩智能创始人兼CEO吴强创业一年多以来,最深刻的感悟之一。这家公司从2020年底开始创办,瞄准了AI技术广泛应用下,最核心的大算力芯片。
WAVESUMMIT2022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上周圆满落幕,来自产学研界的专家学者和资深AI工程师在七大平行论坛带来了精彩的技术分享。本次峰会专设【智能硬核生态共创】平行论坛,昆仑芯科技生物计算研发总监郑焕鑫受邀参会,并进行“昆仑芯×飞桨:共创智能计算‘芯’生态”的主题演讲。
在大模型代表的新一轮技术浪潮下,智能化转型已然是毋庸置疑的趋势,科技大厂们纷纷给出了智能化的“道法术”,大大小小的企业也开始更新认知,想要从创新中挖掘出驱动增长的新质生产力。但现实和智能化的美好愿景之间,仍然横亘着一片鲜有人涉足的“荒海”,脚下还没有坚实的路。3月23日在天津举办的昇腾AI开发者创享
©自象限原创作者丨罗辑、苏奕编辑丨程心2024年开年,科技圈没有什么比Sora的出现更让人兴奋。如同ChatGPT在2023年初带来的LLM创业潮,Sora的发布也同样将视频生成模型推到了风口浪尖。科技巨头猛推产品,创业公司则乘风而上。3月13日,AI视频大模型公司爱诗科技完成亿元级人民币A1轮融资
当为科学技术巡游一方的神,行至人工智能的篇章,中国公司的2023年报里,写着AIGC的前世今生。翻开科技进步的编年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有这样一条铁律:技术革命的最大受益者,通常不是率先做出突破的开疆派,而是率先将其发扬光大的技术流。靠着工业革命超越日不落的美利坚,把同样的故事,转载到了50年代的半导
3月22日,由天津蜜度文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智能校对大模型文修2.0智臻发布会在津举行。发布会以“大模型赋能‘人工智能+办公’体验升级”为主题,邀请语言智能领域专家,以及各大媒体机构和合作伙伴,围绕大模型技术、应用落地发展、标准化进程进行分享交流。发布会上还发布了智能校对大模型文修2.0。天津市
3月22日消息,阿里通义千问重磅升级,向所有人免费开放1000万字的长文档处理功能,成为全球文档处理容量第一的AI应用。即日起,所有金融、法律、科研、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可通过通义千问网站和APP快速读研报、分析财报、读科研论文、研判案情、读医疗报告、解读法律条文、分析考试成绩、总结深度文
关注卢松松,会经常给你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观点。马斯克是真男人啊,不仅SpaceX发射基地可以随意参观、连设计图纸都公开了。SpaceX刚刚发射完没几天,连他的AI大模型Grok-1也正式开源了。Grok-1是当前世界上参数最大的、开源大语言模型。296GB的大小,3140亿参数,远超OpenAIGP
大型政企寻求“智能化配方”,谁是“偏方”,谁是“验方”?